闲来无事总喜欢翻阅《甘肃电气装备》报,看看其他公司的稿件,学学大家写作的宝贵经验,且特别钟情于员工原创内容,每次习惯性地看完文章再看看后面的作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几乎每期报纸上都有集团下属各公司员工采写的稿件供大家阅读,陌生的是虽然都知道彼此却未曾谋面。
回想自己从学习到接触传媒这个行业已经有了些年头,从高一开始学习播音主持到大二接触新闻学,从每天早晨起来开嗓练声到学习写作,现在想来,期间要感谢的人属实太多,有专业启蒙陈老师、有实习阶段何主任等,他们是良师也是益友。
记得刚接触新闻专业时,教室里坐满了十四五岁的同学们,摇头学着古人的样子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每天清晨,其他班的同学还在食堂吃早点,我们已经开始了开嗓练声,用文化课同学的话说就是:“看,那帮传媒生又在乱吼了”。那时候,我们对主持人的向往可谓如痴如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想当新闻主播的、有想当综艺主持的、有想当司仪见证别人幸福的,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年轻梦想努力向前。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广播类主持人,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档午夜时段情感类直播互动节目《千里共良宵》是我每晚必须熬夜收听的,主持人姚科是我成长当中学习专业的第一个偶像。由于当时手机还没有实现智能化,只能同步直播,恰恰节目开播时间是每天凌晨0:00-2:00,导致我每天基本都是带着熊猫眼去上课,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第二晚收听节目的热情,边听边给自己立志向:总有一天,我的声音也要回荡在电台里。
“站好了,腿都夹紧保持好站姿”“这个字念jun不念jiong,连读二十遍”“不管在什么场合你都得自信,自信懂吗”教室里总有一个每天不厌其烦给学生用最大音量“唠叨”的人,她就是我的专业启蒙陈老师。小个子加微微胖的身材以及西北女孩嗷嗷叫的脾气,使她在短时间内成为我们眼中的“灭绝师太”,每天早晨定时定点拿个竹棍站在练声场地像老地主监工一样等待着我们,一脸严肃样。对于大学刚毕业带的第一批学生,她尽职尽责,用极其严格的标准来管理。针对西北语种L和N、前后鼻音分不清等问题,她也没少下功夫,一字一字地读成千上万遍导致嗓子沙哑是常有的事,手拿润喉糖和保温杯是她的基本配置。相对于课堂中的严肃,私底下她可是我们的暖心小姐姐,聊八卦、唠家常、彻头彻尾的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小迷妹,除了教会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她还帮助我们迈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是我心中永远的姐姐。
2011年参加艺考时,带着老师的期盼我和同学们一起踏上去兰州的火车,开始了艺考生涯,那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当时大家住着小旅馆,吃着牛肉面,谈论的却是我要上中传、我要上浙传这些文化课考生眼中的“清华北大”。在兰州,每天早晨,我们六点就早早起床奔向各个考点,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总感觉梦想就在眼前,只有大胆地往前冲才是对梦想最好的交代。面对当时一千多人的考场,心里不免还是有些犯怵,但年轻气盛的自信心态外加当时高中三年专业素养强硬,我在人群中也算是脱颖而出,如愿上了心仪的大学。
相对于高中,大学生活没有了约束,一切全靠自律,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一方,自身优点也不再显得亮眼。天刚亮,操场早已站满了练声的同学,再也听不到“那帮传媒生又在乱吼了”的话语,大家学着一样的专业,相比之下反而不吼的那个人成为了其中的异类。课堂上,大家互相谈论这个镜头怎么拍、那个配音用什么调、整体构思如何把握方向,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谈论着喜欢的专业学术问题,实属人生一大快事。
大学期间也是让我对媒体行业有了重新认识的关键节点,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天水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那时我正好在电视台实习,天天跟着部门的哥哥姐姐到处采访。有一次去乡下,由于受灾情影响大,村里组织村民到离山体远的学校集中居住,当我架起摄像机准备录像时,一位大姐哭着冲入镜头,说丈夫和儿子都在外地,家中只有她一人,而偏偏受灾最严重的就是自己家,对着镜头,大姐诉说着心中的委屈,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看着和母亲年龄相仿的她,我的心里不免有点难过,那段日子一直奔波于麦积区各个受灾点,肩上的摄像机和手中的笔异常忙碌,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整天督促自己快速前进,我第一时间把采访到的新闻以最准确、及时、真实的状态传播出去,引起社会关注,也是那次实习,我初次感受到了媒体人的职责,重新定义了媒体这个行业。
记得办公室何主任说过,在爸妈面前你是儿子,在老婆面前你是丈夫,在子女面前你是父亲,在新闻面前你便是专业权威的代表。扛起摄像机拿起手中的笔,人们想看到的是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故事,我们是去原封不动地还原,而不是凭空想象去捏造,这番话让我受用至今。
大家都知道,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当然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可能在旁人眼中,媒体人就是出去拍拍照,回来写稿子然后工作完成,其实不然,一个好的媒体人是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的,因为他不是在寻找素材就是在寻找素材的路上,新闻无时无刻在发生,无时无刻得跟踪。
到集团公司快一年了,从开始的《长开》报到现在的《甘肃电气装备》报,期间一直在找寻一个能够展现集团企业文化与员工风采的突破口,经过摸索试稿,最终设定“我与企业共成长”系列人物专题栏目,采写内容从企业研发组到一线车间部门、从老一辈师傅到青年员工代表、从疫情防控优秀个人到下乡扶贫,投递新闻稿件共计10余篇,从企业每个实点全方位向外展现企业文化,夯实“长开精神”。回顾高中时候的懵懂学习到现在已有自己负责的宣传板块,我对媒体的热情到丝毫没有减退。大学毕业三年有余,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唯一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喜欢的岗位上,坚守初心。
(长开厂集团公司 朱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