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套装置的生产过程,与学生学习功课有许多相似之处。要做一名称职好员工,除了认真完成八小时的“课堂作业”外,还要做好以下三份“课外作业”。
做好“预习”作业。古人告诫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道理大家再熟悉不过。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总是习惯于亡羊补牢、被动救火型的做事方式。回顾我们身边,不少同事(包括自己在内),是不是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了任务就做,没有安排就不主动去做,即使知道那项工作很重要很急迫?这种陈旧的做事习惯,往往会造成一处被动,处处被动。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多年来,本人一直负责成套电气公司定额员工工时核算工作,以前的工作流程是每月月底各班班长将已完工经检验合格并挂证项目的产品工票提交上来,本人便根据工票所开项目和产品,找图核算工时,然后按公司规定的截止日期上报数据。这种工作流程按部就班、水到渠成,正常情况下没有问题,但遇到意外事件会打乱工作节奏(比如最后一天班长要求追加工时核算项目),造成自己突击加班不说,还会严重延误本部门财务人员工作进度,进而拖累全公司员工工资发放期限。有鉴于此,从去年年中开始,本人尝试改变上述工作习惯。跟过去相比,凡事快一步,各项工作尽量提前动手。坚持一年多,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比如,山西某合同项目生产尚未展开,本人按图核算工时工作已经提前一月开始。在阅读图纸时,发现了在多台柜子几十个抽屉中通用的编号为 D****-12.YL 的原理接线图在审图阶段没有暴露的绘图问题,并及时告知主管设计员改图,这样便将以前同样情况下因图纸错误导致的产品出厂检验时大面积返工改线问题提前解决于问题的萌芽阶段,既节省了返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因工时核算工作走在生产前面,为干好后续其它工作腾出了充裕的时间,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
做好“自习”作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没有哪一门技术是一经掌握便可靠着吃到老的。这里所说的“自习”便是自我提高的“磨刀”过程。身处职场,绝不能抱着等、靠、要的老思想不放,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成套电气行业的属性和产品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型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这是因为:一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五年前,我们还能看到传统继电器保护类中高压配电设备在市场上销售,但现在全部被微机综合保护产品所替代。三年前,还有不少指针式仪表装到我公司成套装置产品上,但现在全部被数字式仪表或智能化多功能仪表所取代;还有不断升级换代的网络化、智能化成套装置,以及电压等级不断提高但外形尺寸反而持续缩小的中高压配电设备等等。二是行业内部开放和交流程度越来越高,同行新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这必然导致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生事物都有待于我们业内人员去尽快消化、吸收和掌握。好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普通员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了。喜欢钻研业务的同行们不但可以从网上购买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书籍和多媒体教学资料,而且可以从许多专业网站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 5G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一个更加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做好“复习”作业。“复习”就是指本职工作熟练、总结、提高三个层次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常说温故才能知新,成套装置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本人认为,每完成交付一个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新、特、难产品较多的项目,应由项目主设计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和主管生产领导各写一份项目总结报告,从不同角度阐明项目生产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及以后的应对策略,并及时召开所有生产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总结会,供大家学习借鉴。如此长期坚持,必将能够很好地促进公司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工艺执行以及产品设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
高,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总之,在事后总结提高方面,全体员工要做的事很多,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很大。目前,公司员工的工作范畴大多数仍处于第一、第二层次。要使我们的企业真正步入“爱钻研—质量好—效益好—更爱钻研—质量更好—效益更好”的良性循环轨道,需要全体员工共同而持久的努力,达到第三层次乃至更高层次。
作者:二一三电器集团公司成套电气公司 郭中奇